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能源產業達成新成就、展現新氣象。
傳統能源眾志成城,力保能源供應。煤炭行業多措并舉,確保穩產增產;油氣勘探屢獲重大發現,不斷蓄力“增儲上產”;水電、火電、核電能發盡發,穩穩守住電力保供基本盤。能源飯碗我們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新能源全產業鏈創新,穩扎穩打力促能源轉型??稍偕茉窗l電裝機規模歷史性突破10億千瓦、風電裝機超3億千瓦、海上風電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、新能源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、啟動大型風光基地總裝機約1億千瓦……新能源持續躍進式發展,能源強國建設底氣更足。
勘探連獲重大戰略突破
油氣助力端牢能源飯碗
1月,中國海油在惠州26-6油氣田探明5000萬方油當量地質儲量;2月,中國海油在渤中13-2油氣田探明億噸級油氣當量地質儲量,在山西臨興氣田探明超1010億立方米地質儲量;6月,中國石油在塔里木盆地富滿地區新發現10億噸級超深大油氣區,在鄂爾多斯盆地探明頁巖油地質儲量超過10億噸,這也是我國目前探明儲量規模最大的頁巖油整裝油田;8月,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古龍頁巖油勘探獲重大戰略突破發現,落實石油預測地質儲量10億噸以上,成就了幾代大慶人“大慶底下找大慶”的夢想……
2021年,我國油氣勘探成果豐碩,接連發現10億噸級油氣儲量,為我國今后的油氣資源戰略接續打下堅實基礎,大大增強了我國油氣穩產上產的實力和底氣。
嚴控項目盲目上馬
遏制“兩高”動真碰硬
嚴控高耗能、高排放(即“兩高”)項目盲目上馬,是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,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。2021年,相關主管部門屢次發文,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把不符合要求的“兩高”項目堅決拿下來。
例如,2021年5月印發的《關于加強高耗能、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》強調,實施源頭嚴防、過程嚴管、后果嚴懲,引導“兩高”項目低碳綠色轉型發展。第五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,也將盲目上馬“兩高”項目作為重點檢查內容;地方也認真開展自查自糾,對“兩高”項目實行清單管理、分類處置、動態監控。
目前,各地已形成包括2000余個擬建在建“兩高”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臺賬,山東、浙江等多地對電力、石化等“兩高”行業開展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工作,全國“兩高”相關行業新、改、擴建項目環評數量及涉及投資額同比均下降三成。
部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
提供綠色發展中國方案
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。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研究部署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時指出,深化電力體制改革,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。這為我國電力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。
電力是經濟發展的“先行官”“晴雨表”,它的發展水平在相當大程度上反映著一個經濟體的發達程度。隨著經濟發展、社會進步和能源轉型,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不斷涌現。構建新型電力系統,將高度匹配我國“貧油少氣富煤”和太陽能、風能富集的資源稟賦,以及中東部負荷中心與西北部能源資源中心逆向分布的供需特征。同時可以推動我國電源側清潔化、電網側智能化、用戶側電氣化,為精準對接供需、降低能耗水平、促進產業升級提供平臺支撐。作為電力強國,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,也必將為全球電力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。
全產業鏈創新升級見實效
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譜華章
2021年,煤炭行業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,對標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任務,立足國情、控制總量、兜住底線,有序減量替代,全行業在守住安全生產底線、提升供應能力的同時,持續推進全產業鏈的清潔高效。
從上游生產來看,全國共建成近千處安全高效煤礦。煤礦智能化建設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,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超過600個,已有26種煤礦機器人在煤礦現場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應用,“智能煤礦+5G”應用場景不斷拓展。從下游消費來看,清潔高效轉化利用技術取得一系列創新突破,煤制油、煤制烯烴等主要產品均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。其中,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煤制油項目——寧煤400萬噸/年煤間接液化項目,投產5年來首次達到設計產能,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再添力作。全行業著力工藝優化和管理提升,探索煤與新能源優化組合,項目運行水平顯著提高。煤炭高質量發展不斷譜寫新篇章。
億煤機械廠房
熱銷產品
固定式擋車器
自救器
噴漿機
錨桿